【经开记忆】南定镇夏庄社区:迎时代变迁,且歌且舞而来 | ||
|
||
|
||
夏庄社区,与晴照相邻,如两颗明珠,听过青年公园的林中午后的蝉鸣,也映出猪龙河西支月下的粼粼波光。 明洪武年间,夏氏先祖夏龙、夏虎、夏鳌三兄弟由冀州枣强迁于淄川城北五十里晴照庄居住,后又迁居东村,定村名为夏家庄。洪武二年,宋氏先祖伯仲二人迁至淄川城北三十里宋家庄,五世之后,迁至淄川城北五十里,也就是晴照和夏庄所在的地区居住,形成了宋家庄。后有张、王、李、赵等姓氏逐渐迁入,又形成太和庄。经不断发展,至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三合夏家庄(夏家庄、宋家庄、太和庄),并最终演变为夏庄。到如今,夏庄社区已有500余户乡邻。 历史上的夏家庄地处交通要道。村内南北大街地面由大石块铺成,名叫石核筒,这条街北可达滨州的惠民、无棣两县,南可到淄川,是重要的交通、运煤通道,两旁逐渐聚集了许多家店铺,供往来的客商饮食住宿。 过去的村民们思想比较守旧,大大小小的寺庙成为了这个村庄里为数不多的景致,庙会也就成为了人们聚在一起共享欢乐的理由。其中,“灵云台”的庙会尤为热闹。灵云台曾位于村东面,始建于清朝中期,每逢三月三、九月九,北至内蒙古、哈尔滨,南至南京、上海的客商云集于此,一时风光无两。在灵云台南,有一处占地200多亩的跑马场,跑马场周围尽是临时搭起的店铺,庙会俨然成为了商贸大会,来自天南海北的货物、奇珍都能在这里买到,周边的村民也能在这里兜售自家的农副产品。20世纪20年代,灵云台被拆除,拆得的砖瓦木石用作修建学堂的材料,遗址(土台子)还留存了一段时间,至上世纪70年代才被时代发展的煤灰渣深藏于地下。 几百年来,夏庄人口不多,但涌现出了许多被时代所铭记的人物。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抗日烈士宋华文,英勇作战、屡立奇功的抗日志士张忠厚,铁路线上的抗日先锋周子山,刚毅不屈、身经百战的宋国宝,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夏竹亭等等,都是夏庄人浩气凛然、勤朴端勇的最好代表。 经历过战火年代的人们永远对和平有着无限珍惜,建国后,夏庄人或在田野里耕作,或外出求学务工,为得来不易的安定生活而奋斗,期待着用自己的勤劳双手使生活变得更好。当时间步入八十年代,夏庄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夏庄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也建设起了工厂,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改观。1989年,夏庄村村改居,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市民”,并在村外东北角陆续开建夏庄新区,进行了旧村改造。 过去,夏庄走出了许多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物;如今,新时代的夏庄社区也在新时代的发展变迁中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