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记忆】傅家镇彭家村:两株树下,一村新生 | ||
|
||
|
||
“在儿时的日子里,时间总过得很慢,一觉醒来,仍是蝉鸣不止的午后。推开窗户,一场滂沱的夏雨刚停,带走了难耐的暑热,泥土的芬芳夹杂着草木的清香弥漫进简陋但温馨的小屋,云间溢出的阳光透过窗子洒在桌上。”这是许多傅家镇彭家村人无比怀念的童年,于村里的老医生车献聪而言,亦是如此。 车献聪老先生1951年出生于彭家村,17岁的他从淄博十六中毕业后,便回到村中做起了一名乡村医生,这一做,就是50多年。如今70多岁的他,救治了无数患者,为无数家庭带去了健康,也见证了彭家村发展的点点滴滴。 彭家村建村的详细年代已难考证,但我们在明嘉靖《淄川县志》中找到了有关“正北乡(旧孝义乡)彭家庄”的记载,由此可知,彭家立村已有至少500年的历史。 “不不不,彭家村历史可不止500年,”车老顿了一下,向我们介绍道,“在2007年的时候,有一队专家来到村里,专门来给这两棵古杨树进行测算,最后他们得出来的结论是657年。那个时候的彭家村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以我们村也可以算是历史比较悠久了。” 诚然,在这两株杨树荫蔽下的一方土地上,勤劳的彭家村人往来耕作,缓慢而坚定地拨动历史的齿轮不断向前,生生不息,岁岁年年。 “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村和别的村没什么两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挣工分的日子。要说真正的变化……”车老先生向前挪了挪椅子,村里的工作人员接过话茬,向我们介绍道。 “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后吧,准确来说得是2000年左右。在这之前我们这里就是个平平无奇的村子,后来没想到大大小小的企业、尤其是陶瓷企业,像统一陶瓷、亚行陶瓷,都陆续搬到我们这里来,而且现在苏科智造港也选址在我们村。这些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村民们也很乐意去厂里工作,毕竟在20年前,在工厂里做工挣得要比种地多一点。” 随着入驻彭家村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外乡人也慕名来到这里做工,彭家周边的经济也随之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曾经偏僻闭塞的彭家村也由此变得十分开放包容,饭馆、商超、店铺迅速增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美好图景。 “在村子发展起来的头几年,有不少村民们还担心,这人一多会不会乱啊、治安方面怎么保证啊,但是时间长了大家发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在村里领导班子的努力下,村风民风、村容村貌都保持得非常好,这不,咱们卫生室前面这条路,就是村里的领导班子带领着企业和村民们一块集资修起来的。这条路虽说是村里的主干道,但是几年之前,这里坑坑洼洼,过个车都费劲;再看现在,干净、平整,我们看着心里也舒坦。” 车老先生边说边带我们出门,七月的傍晚仍有暑气弥漫,但村子的卫生室门口已经聚起了上了年纪的村民在阴凉处打麻将。“开个玩笑地说,我这个诊所算是村里的‘政治文化中心’了——你看旁边这个长者食堂,最初是咱们村里的学校,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年轻时候都是在这里念的书,后来成了村委,前几年村委也换了地方,这里就改造成长者食堂了。我小的时候这门前的两棵大杨树长得很旺相,枝子伸出去的阴凉能遮两亩多地,只不过后来慢慢枯败,07年底就挪到淄博市植物园去了。” 我们循着老先生手指的方向看去,经过翻修打造而成的长者食堂静静矗立在诊所旁,当时还不是饭点,大门尚未打开,但我们穿过铁门和时间仍能感受到这排房屋带给一代又一代彭家村人的喜悦与感动。大门外挺立着的,也不再是两棵近700年的古杨——它们被门前一排年轻的树木替代,即使如今彭家村已经建起了楼房,许多村民喜迁新居,但那两株古杨曾展开的荫蔽,穿过时光的帷幕依然可以为彭家村人带来些许清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