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经开非遗】苗族蜡染:至简之色 绽放自然之花 | ||
|
||
|
||
“五彩斑斓是美的,质朴的蓝白色也是美的,我第一次见到苗族蜡染作品的时候,就被它自然灵动的图案、质朴的颜色所打动了。”铝城第二小学美术老师路士莎机缘巧合了解到苗族蜡染,就此沉浸在了苗族蜡染的世界中…… 苗族蜡染,以蓝底白花,自然元素和几何图案相互交错、浑然一体为主要特点,主要流传于云贵川湘等苗族聚居地区,其中以贵州分布最为密集。苗族的村寨大多在山谷之间星罗棋布,他们世代都与自然动植物相生相伴,蓝色布面上的花、鸟、鱼、虫、星辰山川等纹样,蕴含着的便是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祖先的热爱与崇拜之情。 “苗族蜡染作为一项少数民族的特色技艺,是我们当地很少能接触到的,一睹苗族蜡染的风采之后,我就在想,如此巧夺天工的艺术,要是能把它带进学生的课堂中来,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苗族蜡染的魅力就好了。”路士莎认为,苗族蜡染中所涉及到的技艺美、色彩美、线条美是可以与美术教学相辅相成的,这样既让学生们提高了美术素养,还能够接触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一举两得。 可是把苗族蜡染带进课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苗族蜡染虽美丽但流程复杂,仅是工艺流程就分为起稿、画蜡、染布、除蜡、漂洗等多个步骤,且不说该如何让学生们掌握这复杂的蜡染流程,就是蜡染场地也是个问题。 “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一件一件解决。”路士莎的话语温柔但却充满力量,她通过反复研究教学可行性并在技艺上向贵州的苗族阿妈“取经”。2019年,路士莎正式编写了苗族蜡染校本课程工具书,让非遗技艺和美术教学相融合。铝城第二小学也将蜡染技艺编写进校本课程,并专门设立了蜡染活动教室——“蓝草堂”,以供学生更好地体验苗族蜡染的魅力。 “蜡染是一个复杂但有趣的过程,学生们在蜡染的过程中,既能锻炼对线条的把控能力、颜色搭配能力,又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路士莎说道,其中,画蜡是最具创造力的一步。 蜡作为防染剂,能够有效地阻止染液浸入布料,因此在浸染过程中,未被蜡覆盖的区域会着色,而覆盖了蜡的区域则保持原色,最终留在布面上的图纹,就取决于手里的蜡刀在布面上留下的融化的蜡迹。 这流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使用蜡刀绘制图案并不容易,单单是保持蜡迹的均匀,就十分吃力,更不用说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更为精细繁复的图案了。因此这一步骤很考验学生的耐心,只有坐得住,才能画得稳。蜡染使用的蜡刀是由三片铜片制成的,中间留一空隙用来灌蜡液,绘制时倾斜蜡刀,让蜡液流淌到刀尖,便可勾绘出想要的纹样。 绘制完成后,将布料置于靛蓝染料中反复浸染,冷水漂洗,再烧水煮沸除蜡,就能得到充满苗族风情的蜡染作品。 在路士莎的努力下,苗族蜡染已成为铝城第二小学的特色品牌文化,她将传统技艺与创新相结合,用苗族蜡染染出的布来制作抱枕、云肩、挎包等文创产品,她说:“这些传统技艺,必须要让大家看得到,才能更好地将其保护和传承下去,看到学生们接触蜡染、学习蜡染、爱上蜡染,我更加坚定了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