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记忆】傅家镇宋家村村史馆:为宋家村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 | ||
|
||
|
||
在傅家镇宋家村,有这样一座村史馆,它从修建到开馆仅用时两个多月,用“宋家速度”承载起村民们的期待,它将村庄历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记录下村庄数百年来的变迁,本期经开记忆,让我们一同走进宋家村村史馆。 自明朝洪武年间宋氏先祖迁居至此,六百余年来,潺潺的孝妇河水养育了宋家村人,农耕文明让他们变得朴实、坚韧,虽然已经入住现代化的楼房新居,也更真切地想保留自己的乡土文化根脉。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宋家村党支部提议为村民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建造村史馆。村史馆,是活化的乡村记忆,浓缩着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和程序决策实施后,4月20日,村史馆动工了。 设计、施工都有专业人员承担,村民们并不担心,村庄的历史也不必说,无论是立村史还是历史大事、历史名人,都依靠编纂的村志展示详尽,村民们心里最记挂的,还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宋家记忆。 收集老物件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发出收集信息后,宋家村村民们纷纷开始搜寻自家的老物件,宋家村党支部委员宋立春带头捐出了珍藏的收音机。 “说实话,真是不舍得,家里用了它十几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用,那时候节目不多,就是听新闻、评书、历史故事,晚上吃了饭,一群人围着听。”宋立春回忆道。 缺乏娱乐的年代,小小的一个方匣子,成为宋家村村民与更远处世界的联接点。后来,村民彭锡山购买了第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大人小孩早早吃完饭,争先恐后去他家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孩子们尤为高兴,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宋文芝购买了村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收音机就这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地契、粮票、煤油灯、黑白电视、族谱……一件件承载着村民们回忆的物品陆续被送到宋家村党群服务中心,标注好时间和捐赠人,预备着村史馆的开馆。 最难办的是为记忆里的村庄制作沙盘。宋家村人准备制作两座沙盘,其一是2008年的旧村,那年,宋家村进行旧村改造,村里请人拍下了旧村的照片,复原起来倒相对简单,但宋家村人要复原的,还有1963年的宋家村。 彼时,凭借宋家村人的辛勤劳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民温饱得以满足,村庄面貌开始发生改变,其意义,尤为深刻。可时间已经过去近一个甲子,对年轻的村民来说,那是回不去的故乡,对年老的村民来说,记忆既清晰又模糊了。 宋德庆等老乡贤挑起了为沙盘绘制底图的大梁,从每一户人家的房屋甚至结构,到一棵树、一盘石碾的位置,他们反复在记忆里回溯,并查找史料确认,那段时间,每天都有村民去看他们绘图,也向他们描述自己的印象,在全村人的齐心协力下,1963年的宋家村,最终,跃然纸上。 65天后的2021年6月25日,宋家村村史馆正式开馆。 “原来宋家村的范围往西一直到孝妇河,这是台子地、南河崖,西边这是老龙窝、老牛角、北沟崖、石羊西,往营子(村)那边的地有枣树沟、营子前……”我们来到村史馆时,宋德庆老人指着地图悉心为我们介绍1963年宋家村的面貌,每一块土地的名字,都是那样生动,那样富有想象力。 夏日炎炎,一排排绿意盎然的行道树掩映着宽阔平整的道路,道路两侧的长廊颜色亮丽明艳,路前方是一栋栋新式楼房……时光会把万物雕刻成应有的样子,宋家村已经成为了美丽宜居的花园式村庄,而村史馆里的一幅幅图文、一件件实物,恰似记忆里的一缕炊烟,悠远又温暖,为宋家村人留住了心底那一份美丽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