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记忆】南定镇大旦村:往昔岁月悠 今景绽芳华 | ||
|
||
|
||
在淄博经开区的南部有这样一个村子,也许现在看来并不起眼,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个村子就是我们经开记忆本期的目的地——南定镇大旦村,让我们一同走进大旦村的悠悠过往,探寻它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考证,大旦村建村于元朝,因村南就是漫泗河,先民们在规划村子时考虑到了水患问题,为了便于排水,将村子的房屋全部建在高处,形成了中间高、两头低的格局。从远处看,犹如一条长扁担,因而谓之“担村”,后村民们觉得“担”这个字不雅,后改成了“旦”字,取“蒸蒸日上”之意。到了明末清初,为了与南边的小旦村相区别,故更名为大旦村。 在通信条件十分原始的古代,若是有“文檄飞报”(急件外送、内呈)的文件,都需要信使骑马星夜奔驰,接力传送。为此,中央朝廷在各交通要道设立驿站,供信使换骑、休息。大旦村恰好处在青州府到淄川县的交通要道上,且距离合适,在明朝之前,该村曾设过马驿,至明朝改为邮传总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修订的《淄川县志》(大旦村曾长期归淄川管辖)是这样记载的:“旦村铺,县治东北三十里,先朝尝设马驿,以便星驰。今虽更为铺舍,而檄飞报亦赖以此通矣。”因为承担着信息沟通的重任,从某种程度上说,古时的大旦村属于战略要地。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到民国这五百多年里,大旦村始终处在交通要道上,这条大道北可到达青州府的益都县(今青州市)、临淄县(今淄博市临淄区)等地,南可通往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下同)、颜神镇(清雍正十二年设立博山县,今淄博市博山区)等地。因村中有驿站和邮传总铺的缘故,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愿意在大旦村歇歇脚,村里也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建国后依然还保留部分店铺,据村中老人回忆,街北有小赵家开的南酒店、周家开的酒店肉铺,街南有朱姓人家开的蒸包铺、馒头房,还有马车店、小车店等。大旦村人善良、诚信,过往商客多愿在此驻留,买卖十分兴隆。 因为大旦村人流量大,许多小商小贩也愿意来附近做生意,渐渐形成了农历逢二逢七的大旦大集。每逢大集,淄川的陶瓷、博山的琉璃、益都的水果、章丘的大葱等四面八方的商品汇集于此,琳琅满目,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大约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大旦村逐渐成为了淄川县北部的物流、信息流和商贸中心,也成了淄川县数一数二的强村。 除了经济,大旦村的文化也是远近闻名,最有名的就是大旦村的龙灯和锣鼓。据村中老人回忆,村里的龙灯有两条,制作精良,十分逼真,舞起来似上天入海,如腾云驾雾,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配上村里的锣鼓,震天撼地,观者无不叫好,曾多次前往淄川、张店及周边地区表演。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旦村人吃苦耐劳,先后办起了水泥厂、石灰厂、建陶厂、化工厂等十几家村办企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89年,村里开始大规模旧村改造,到1997年,村民们全部住上了新的二层小楼,在周边几乎同时开启旧村改造的村子中,大旦村的进度是最快的。 如今的大旦村,全村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路两旁种树栽花,街道进行了美化、亮化,村庄如同公园一样。村里也对老年村民发放养老金,每年春节、中秋节向全体村民发放礼包,使村民能共享发展的成果。 大旦村的故事,是一部奋斗与辉煌的篇章,激励着每一名大旦村人不断进取。相信在未来,大旦村将续写更加灿烂的新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