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经开非遗】本初草木染:取之草木 身着自然 | ||
|
||
|
||
在淄博经开区实验学校本初草木染展厅内,一幅长达3米,色如苍穹的布艺山水屏风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幅屏风是用草木染技艺染制而成的,布料越长,难度越大,像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幅屏风,仅仅染布这一过程就需要耗时一个多月。”淄博经开区实验学校美术组教研组长张申荣向大家介绍道。 草木染,亦称植物染,是指利用自然中的植物提取色素来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堪称“人类染色活化石”,草木染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经久不衰,张申荣正是被其深深吸引,开启了独特的传承之路。 张申荣师从淄博草木染蓝印花布第四代传承人周延亮,她将草木染文化与美术元素相结合,将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相融合,让草木染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学校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学校专门建立了115平方米的草木染教室,以供草木染课程的教学和练习,由于其他颜色大多需要煮染,而蓝染只需冷染即可,对于学生来说,更安全也更易上手,因此我们开展的是以蓝染为主的学习之旅。”张申荣说。 蓝染,是草木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宋词有云,“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词中的“揉蓝衫子”就是指蓝染的衣衫。能进行蓝染的植物很多,板蓝根就是其中之一。“板蓝根是我们熟知的一味中药材,它的叶子中含有色素可用来染色,因为板蓝根属于植物色素,所以要选用棉麻或丝质类这种天然面料,这二者可以很好的融合。”张申荣拿起一罐储存的板蓝根,打开盖子,一股淡淡的草木香飘了出来。 要想染好蓝染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染制成本也相对较高,张申荣想到将布料换成宣纸,用墨水、水粉代替植物染料,将复杂的结扎法简化为学生们熟悉的折纸,让其反复练习,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可以熟练操作。等学生掌握浸染手感后,就可以开始蓝染了。 “先在布料上用蓝色画笔起稿,绘出山水大体轮廓,根据想要呈现出的效果,辅以扎染、夹染等工艺,再将布料浸入染缸内,双手左右上下摆动控制浸染范围和角度。”张申荣将吊染技法与中国画创作方法相结合,把画染在布上。布料从染缸中取出时呈绿色,后因氧化变为蓝色,浸染、氧化……反复数次,直至效果达到预期后,便可将布料洗净晾干,最后用毛笔赋字,盖章,装裱成画,就可以收获一幅意境悠然的蓝染山水画作。 草木染所染出的颜色受气温、湿度、布料等影响极大,即使是同样的染料、步骤,也无法确保染出一模一样的色彩。可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造就了最鲜活、灵动的美。“学生们并不会因为染出的颜色没有达到预期而失望,他们更注重的是染布这个过程,对于最后成品的效果,他们都是抱着‘拆礼物’般的心态。”张申荣向记者展示了学生们的蓝染作品,各有特色,无一重复。 近年来流行的“禅意风”,给了张申荣新的灵感,她将蓝染与布艺、缝扎等传统手法相整合,创作出艺术性、实用性较强的文创用品,如蓝染抱枕、屏风、布偶玩具、围巾等,让草木染走进生活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花开花落,自然色彩瑰丽唯美却易凋谢,草木染取其色彩染于布上,便可留住四季之色,它经双手浸染,又在水中沉淀,最后由阳光晒暖而着色固定,它有自然和时间的记忆,也有手作的温度。初经水洗,虽略有褪色,却正如岁月漂洗后的颜色,有一种宁静的、生活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