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记忆】南定镇小旦村:岁月悠悠润古村 砥砺前行谱华章 | ||
|
||
|
||
当夏风拂过漫泗河西岸,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南定镇小旦村再度绿树成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站在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前沿,新中国成立后,她又成为“富起来”的典范,让我们走进小旦村,聆听她的故事。 据考证,小旦村立村于元代以前,但由于战乱和天灾,原居民已基本绝迹,现在村中的住户大多都是明清时期从各地迁居而来。村名也曾使用过淄河村、顺和村等,目前使用的村名“小旦村”沿用最久且延续至今。 自立村到民国建立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村民虽然终日劳累,节衣缩食,但仍然无法改变贫穷落后的处境。全村虽然有七八百亩土地,但都是亩产不足百斤的瘠薄土地,就算这样,土地也大多掌握在几家富户手中,人口占全村80%的贫穷户人均占地不足一亩。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正常年景,大多数村民也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粮勉强维持生活,遇到天灾荒年,惨剧时有发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洪山大荒地、华坞岭等地当矿工的高金记、翟作录等小旦村村民参加了由地下党员周月坡领导的矿务工会,并参与罢工斗争。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小旦村的翟作英等七位村民先后加入党组织,并陆续有十几位村民参军抗战,村里也成立了党支部。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小旦村村民扬眉吐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中。为解决农业灌溉难题,小旦村在公社领导下,参与建造漫泗河上25万立方米的水库,1956年的冬天,村民们冒雪开工,赶在第二年汛期前建造完成,灌溉用水得到了基本保障,粮食产量得以不断提高。 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间,对于小旦村人来说则是亲身经历的过程,到1979年,小旦村已经拥有了两辆十二马力拖拉机,边河公社也在村中开办了煤井,小旦村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筹办日产十五吨的石灰窑,并先后建起砖厂、瓦厂、建陶厂、煤井、化工厂等10余家村办企业,满足本村人就业的同时,招募外地职工近1600人,是全村人口的2.8倍。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瓦厂。 据时任村瓦厂总会计的翟作福回忆,1985年11月,小旦村瓦厂正式建成投产,厂里从淄博瓦厂请来师傅授课提高技术水平,经过不懈钻研,村瓦厂出产的缸瓦质量上乘,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东北、天津、河北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在村民的努力下,仅用一年,瓦厂的纯利润就达到六十万元。从1986年到1989年,小旦村人以滚雪球的方式连续办了四个瓦厂,但产品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到了1996年,小旦村已建成六个瓦厂,年产优质缸瓦一亿两千多万片,整体经济实力在全区各村居考核中排名第七,被省政府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的荣誉称号。 从抗争的血性到建设的热情,小旦村书写了不平凡的一页。如今的小旦村,村风文明、环境优美,全体村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站在新的起点上,小旦村将继续书写辉煌,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它的故事也将继续流传,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如无特别说明,资料来源均为1997年修订的《小旦村村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