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记忆】沣水镇刘家村:见证沧桑变 今又焕新颜 | ||
|
||
|
||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期经开记忆的目的地——沣水镇刘家村,从两颗老槐树的故事探寻它从解放前的贫穷落后走向经济繁荣的不凡历程。 根据1986年修订的《沣水镇志》记载,刘家村建于元朝,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的一篇碑记中,就出现了“刘家庄”的记载。但据村里老人回忆,如今的刘家村大约建村于明末清初,最初的村名虽已不可考,但可以明确的是,村子如今的名字和一场大水有关系。 清雍正八年,也就是公元1730年6月25日,大雨成灾,该村大部被冲毁,仅少数人家安然无恙,村民庆幸被留下来,改村名叫“留下庄”,清朝末年,村民们觉得“留下”一词不雅,遂根据谐音改村名为“刘家庄”,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修订的《益都县图志》中,出现了“仁智乡刘家庄”的记载。 在现在村子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棵槐树,村东的那棵大约栽种于清朝中期,而村西的那棵时间更久,相传是为了纪念那场大水而栽种。两棵树都被列为第一批淄博市古树名木。而这两棵槐树,也成为了刘家村发展的见证者。 旧时,两棵槐树虽都在刘家村,却分属两县管理。刘家村曾长期处于益都县(今青州市)和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的交界处,甚至村子内分别设有益都保和淄川保两套办事机构。村民靠天吃饭,一直无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战争年代,老槐树见证了他们的宣誓。1940年,刘家村党支部在村西的老槐树旁正式成立,成为沣水地区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三个村级党支部之一,刘家村的党支部虽然成立时间最晚,但在《沣水镇志》中,刘家村党支部却有着非凡的标志性意义,“这时候,党在农村的组织已由点及面,构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势力”。 解放后,刘家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两颗老槐树,也成了这场变化的见证者。干部群众精耕细作,村里也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连年丰收,被评为全区先进村。 与此同时,刘家村这片槐树下的土地区位优势正在逐步显现。1955年,张店区正式成立,周边的厂矿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1961年,淄博市市级机关由博山区迁至张店区,带来了旺盛的需求。处于中心城区东南近郊的刘家村很早就开始发展经济,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村里的蔬菜种植。 早在清朝中期,村里就有人开始种植蔬菜,但真正规模扩大还是在建国后。上世纪60年代起,村里改进了种植制度,用上了先进设备,在冬季也能出产新鲜蔬菜,得到了一致认可,村子随后被确定为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由市蔬菜公司统一调配,专供山东铝厂、南定电厂、国营第四砂轮厂、四八一电池厂等大型企业。 除了蔬菜种植,依托优势区位,老槐树哺育的人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9年3月,刘家砖厂正式建成投产,年产量可达1400万块,70年代又发展了村建筑队、翻砂厂和拖拉机运输队等村办企业,村集体的收入逐渐增加。在上世纪70年代初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中,刘家村一口气建起了四座二层楼房供知识青年和村民居住,这项工程在当时的淄博市都算得上开先河。改革开放以后,村里又相继建成了化肥厂、染织厂等村办企业,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刘家村的经济实力不仅在沣水镇,就算在张店区都名列前茅。 时光流转,刘家村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歇。如今的刘家村老有所养,少有所教,业余生活丰富,村民安居乐业。那两棵见证了岁月沧桑的槐树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屹立在村头,它们如同守护者,见证着刘家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