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经开非遗】王氏核雕: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 ||
|
||
|
||
“小时候,我见父亲在刻桌前一坐就是大半天,一手托着桃核,一手拿刻刀,一下一下刻着,雕刻一阵子就会停下来给我讲手中作品的故事。”回忆起对核雕的第一印象,王氏核雕第三代传承人王磊感慨万千。 王氏核雕创始人王思远,也就是王磊的爷爷,在闲余时间用吃剩的桃核雕刻成小金鱼、平安锁,那时候工具简单,只有一把刻刀和小锉,桃核选材也并不讲究,但雕刻出的小玩意儿街坊邻居都爱不释手。后来王思远把这手艺传给了儿子王茂禄,王茂禄在继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对工具、选材、造型进行了“升级”,雕刻的花样儿也增多了,亲戚朋友家有小孩子出生,都会来讨一个“小桃篮”,有逃(桃)脱、拦(篮)截灾祸之意。 如今王磊从父亲手上接过刻刀,从传承父辈技艺,到创新突破,王磊的核雕作品既有北工的粗犷,又有南工的细腻,而王氏核雕也经过三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因材施艺、自由灵动的特有艺术风格。 “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刚开始接触核雕时,年纪小,坐不住,刻刀的力度也掌握不好,不是把核穿透了就是扎到自己的手,疼得呲牙咧嘴的都是常事。”谈起核雕“启蒙”时期的趣事,王磊忍俊不禁,那时候父亲对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急不得,慢慢来。” 2008年,25岁的王磊看到灯下父亲核雕的身影还在坚守,“爷爷和父亲都对核雕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我也要把它传承下去,这是我的责任。”沉淀在家族血液中的基因时时提醒王磊,王氏核雕的传承担子来到了他的肩上。 王氏核雕最有价值的是这实打实的雕刻技艺,从挑选桃核开始,就得层层把关,“要想雕出出色的核雕作品,就要挑选上乘的桃核,食用的桃子在生长过程中因施肥、打药,会导致桃核重量轻,雕刻时不吃力,最适合雕刻的是永莲蜜桃核、肥城桃核和冬蜜桃核。”王磊给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箱未经雕琢的桃核,由于新鲜的桃核水分多不能直接拿来雕刻,需冲洗干净,阴凉处放置一年后,方可用来雕刻。 雕刻时需用到数十种大小形状不一的刻刀,再根据作品想要呈现的效果使用圆雕、浮雕、镂空三种手法雕刻。“通常是先用刻刀粗雕勾勒出大致轮廓,去除多余部分,再细雕出作品的细节和神韵,最后经过打磨、抛光,一件核雕作品就正式完成了。”王磊介绍道。 在王磊看来,核雕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情怀,于是,王磊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使命,把王氏核雕的招牌擦亮。“擦亮招牌靠的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是实干,是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王磊在继承祖辈核雕技艺的基础上,借鉴面塑、泥塑灵感,融合到核雕技术中,并在雕刻题材上推陈出新,除了动物花卉、人物形象等传统题材外,他探索创作了一系列如:动漫、魔兽等融合现代审美需求、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闲暇时,王磊会上网搜寻相关的视频、拿着图片不断地琢磨线条的走位,不断地练习,王磊说:“核雕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每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都包含着王磊对核雕艺术的热爱。 如今王磊在做核雕时,孩子们像当年的他一样趴在旁边看着,“核雕拥有巨大的魅力,我的两个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都十分喜欢核雕,等他们稍大些,我就把这门手艺教给他们,让王氏核雕一直传下去、做下去。”王磊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