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城镇风采

【镇域风采】南定镇:“以文赋能” 探索社区治理破圈之路

发布日期: 2025- 05- 11 18: 04 浏览次数:

在南定镇南宿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群银发老人与年轻宝妈正围坐在非遗工坊里,手中的彩线、黏土经过指尖翻飞,化作栩栩如生的剪纸窗花、创意布艺盆栽。这个由“快乐大妈”工作室升级而来的社区手工微业坊,通过“非遗传承+就业帮扶”模式,探索出社区治理新路径。

南宿舍社区老龄化率达39%,68%的全职妈妈有就业需求,“银发再就业”“宝妈灵活创收”构成了社区治理的“双重考题”。对此,社区党委深入对接本地手工企业,将简单、易操作的手工活引入社区,构建起“社区搭台+企业发单+工坊接单+居民生产”的闭环链条,让社区手工坊从文化“赋能站”,变身就业“加油站”。

此外,社区还量身定制“妈妈帮”“银龄匠”特色项目,开发布艺、编织等6大类非遗课程,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材料包配送等服务。通过每月举办的“公益集市”,让居民作品成为传播文明乡风、和谐家风的生动载体。同时,社区设立公益基金,将作品义卖收益的30%用于帮扶困难家庭,形成“指尖创收—反哺社区”的善治循环,既增强了居民参与感,更让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居民共治”。

如何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活力?今年以来,南定镇注重因地制宜、文化赋能,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搭建“公益+市场”运营体系,激活社区“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一批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治理新模式。

在南定镇五公里社区也有生动实践。社区以民俗馆为阵地,构建起“活态传承+全民参与”的社区文化生态,让非遗文化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走进五公里社区民俗馆,展示区陈列着居民创作的篆刻印章、书画作品等,记录着文化传承的生动轨迹。社区通过“传帮带”机制,让根雕、泥塑、烙画等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并设立周末体验课培育新生代传承人。“以前觉得非遗是高冷的,现在自己也能做出传统手工艺品,感觉很自豪,还能把作品义卖,为社区做贡献,心里特别充实!”在篆刻课上社区居民杨先峰激动地说道。

同时,五公里社区构建“线上+线下”双平台,线上开通“锦绣南城”直播账号,进行直播创作、公益售卖,打造“永不闭馆”的文化空间;线下定期参与“公益集市”进行公益售卖,所得收益投入民俗馆的日常建设。经过实践,社区民俗馆已形成“日常展示—居民体验—文化转化”的完整链条,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当文化成为社区治理的源代码,一针一线、一雕一画皆可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温暖注脚。南定镇正与时俱进推动微改革、微创新,走出基层治理“文化路径”,用更多惠民举措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满足民之所盼。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