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金点子”】沣水镇矿山社区:一刻钟“圈”出便民新生活 “红黄绿”托起幸福“夕阳红” | ||
|
||
|
||
“以前社区卫生室位置偏,下雨下雪出门特别不方便,我们住在铁路西的还要穿过铁路和人工湖桥。”87岁的杨瑞兰大娘是沣水镇矿山社区的老居民,说起这些年社区的变化,她感慨万千,“如今不一样了,新门诊搬到了社区中心,我出门买菜、看病、锻炼身体,去一趟就全搞定!” 矿山社区前身是中铝山东分公司矿业公司职工生活区,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45%,其中80%以上是离退休人员,空巢、独居现象普遍。社区常住人口接近两千,但长期以来,仅有一个超市和一家位置偏僻的社区卫生室支撑日常所需,老年人看病、购物非常不便。 “我们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整合周边资源,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矿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光介绍道。矿山社区陆续新建了快递驿站、改造卫生室、扩建休闲广场,把原本分散而稀缺的服务资源“聚拢”起来,让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步行不超过一刻钟,就能办理事务、看病、购物、健身和娱乐。 从偏僻不便到集中便利,社区空间的重新规划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风险与日常负担。这一“生活圈”不仅画在规划图上,更融进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幸福圈”。 针对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多的现状,矿山社区还创新推行了65岁以上老年人的“红黄绿”三色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红色”代表需重点关注的独居、患有重大疾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黄色”代表需定期关怀的中等风险老人;“绿色”代表基本能自理的老人。 其中,“红色”作为最高关注级别,每一位列入“红色”级别的老人,都拥有一份动态更新的专属档案,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疾病史、用药明细和紧急联络人电话等。档案的收集整理、老人的联络照料等工作都由社区各网格服务团组分工负责。在此基础上,服务队伍还吸收了北大医疗鲁中医学中心(总院)淄博院区(淄博经开区医院)等专业医疗力量,为“红色”老人定期提供上门巡诊、健康监测和用药指导,推动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到家”。 不久前,路西10号楼楼长王艳在日常走访时,发现被列为“红色”管理的独居老人李昌呼吸异常、无法言语。“发现这一情况后,我马上通知了我们所属的第三网格网格长,并呼叫周围邻居帮忙。”10号楼楼长王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道。 几分钟内,楼道里已经聚集了五六位热心居民,大家自发分工,有人维持楼道畅通,有人准备急救用品,有人安抚老人情绪。时间不长,120救护车便赶到社区。居民们有序配合急救人员,协助将老人送上车,为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如今,李昌老人在医院救治完毕后已回老家静养,身体状况也逐渐稳定,社区网格员定期与其家属电话沟通,及时更新完善老人的健康档案。 自成立以来,矿山社区坚持将居民的“急难愁盼”清单转化为一项项暖心工程,逐渐摸索出一条高效精准为民服务的好路子,推动社区治理实现从“有”到“优”的蝶变升级,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我们将进一步织密社区服务网络,盘活社区资源,持续拓展‘15分钟党群服务圈’内涵,努力打造更加完整、更便捷的社区生活体系,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更多温暖与保障。”展望未来,李光说道。 |
||